公共图书馆在财务核算上执行预算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不需要计提折旧,不摊销低值易耗品,因而,不管是主管部门还是财政部门,都没有要求公共图书馆进行成本核算。公共图书馆的财务人员,可能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成本核算的操作,不熟悉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技能。
然而,对一项事业、一个单位或一件工作而言,成本是评价效益的重要尺度,不进行成本核算就无法说明服务效益的大小,当然就无法说明管理水平的高低,甚至管理因此失去了方向。另外,成本在决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决策过程中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公共图书馆开展成本核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一、成本的概念
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全年的费用支出应该就等于全年的成本,但成本与费用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时间顺序上来看,费用发生在前,成本的归集和计算在后;从范围来看,费用是针对整个图书馆的,而成本往往针对某种服务、某个活动或某个项目,即是对象化的费用;从期间来看,费用一般按会计期间划分,如月、年,而成本一般按核算对象划分[1],如某个展览的成本,而不管这个展览是否跨月。
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2]在传统的会计学中,成本是已经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是一种历史的东西,是过去式;而在这里,作为管理学的成本概念,强调的是形成成本的原因和必要性,可以是过去的,也可以是将要发生的。本书所论述的公共图书馆的成本核算,更多的应该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资料、统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够据此对各个责任单位和整个企业日常的和预期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进行规划、控制、评价和考核,并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对保证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优决策的一整套信息系统。[3]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紧紧围绕“规划”和“控制”这两个重点,而不仅仅是“反映”和“监督”。因此,传统会计侧重于事后核算,而管理会计侧重于事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