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带有探索性质的研究著作,这本教材写来读来都免不了枯燥烦琐,“后记”想轻松些,就以我喜欢的方式,开门见山做些写作背景的交代吧。
本书是文化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之一,是在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的直接指导和推动下完成的。2010年,文化部在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研究等重要工作的同时,启动了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培训工作的需要,是本书得以产生的直接原因。
当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本书的产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实务界先后发生了三次大的文化建设热潮(当然,这与文化理论界20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及之后学术界的相对沉寂与分化不同),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延续至新世纪初的“文化发展战略热”,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文化立市”、“文化大省”规划,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相对分化,各自独立的发展趋势;另一次是90年代末的“文化产业热”,是市场力量与传统文化领域的大面积融合,所谓文化经济化;再就是2002年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热,可视为随着我国公共文化需求增长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加快,提高文化福利水平,实现公民文化权益的体现。每次文化建设热潮,都反映了重大的现实需求,推动着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文化产业热适度转向公共文化服务热,是我国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观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的一个缩影。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一经提出,一定程度上就质疑着“唯GDP”的发展观、“平衡”着“社会运动式”的文化创意产业热。将人们的目光从“文化是好生意”、“文化是新经济增长点”的经济关怀上部分地拉回来,拉回到去切实地考虑如何满足每个公民阅读、审美、休闲娱乐等基本精神需求,去营造社区和谐融洽的日常生活氛围,尤其是去关注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利,去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去追寻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简言之,拉回文化关怀本身,对共同价值的认同、对非功利的审美与娱乐需求的正视、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关注等。当然,这中间的关键,是对掌控着公共资源的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责的重新审视与正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