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总序

字体:16+-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主旨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其他参与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愿意参与的国家还在不断增加中。经过数年的努力,各种建设项目陆续上马。“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历史。历史上众多的政治家、政府使者和商人等都为东西方交往道路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就陆道而言,西段的建设者应该上溯至亚历山大。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亲率3万余精兵东征波斯。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仓促应战,最终为亚历山大所败。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来到中亚,灭波斯的地方政权巴克特里亚,并于锡尔河上游筑亚历山大里亚城,派兵加强其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欧洲势力开始进驻亚洲腹部邻近中国的地区。此后百余年间,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政权一直掌控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手里。中国与西方之间在当时虽还没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但西方已经知道了一些中国的消息。希腊人克泰夏斯在其作品中首次提到了东方远国“赛里斯”(Seres)。“赛里斯”也从此成了希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远国的重要称呼。

东段的开拓者显然要数汉武帝的使者张骞。他于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和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两次出使西域,史称张骞“凿空”。张骞“凿空”不但打通了东西方交往的连接点,而且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开创了中西交流的新纪元。此后,东西方陆上交通大开。从中国西去求“奇物”者“相望于道”;“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1]中国的丝绸随使者不断输出国外。中亚、西亚与罗马都因此留下了中国丝绸的痕迹。罗马的文献中还出现了罗马元老院通过反对男子穿丝绸衣服的禁令。[2]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