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告文化学

第二节 商品崇拜

字体:16+-

一、拜物现象与神秘:马克思与商品崇拜

在消费体系中,拜物主义与其说是依赖于实物,不如说是依赖于符号化的理念,而广告对图像处理技术的运用加速了这个进程。例如在很多汽车广告中,车子并未被视为人们付出许多劳力制造的产品,而是被塑造为男子气概、冒险或性刺激、地位与现代生活方式等,广告进一步还被赋予力量,将这些特质转化至消费者身上。

马克思没有碰到形象、意义、消费以及广告等现今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但他提出的“商品拜物教”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消费与广告文化有重要的启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达及的经验层面开始的。他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任何一个物品,一般都不会具有什么不能认知的神秘感。例如一张桌子,木制有形,可站立并能放置物品,此时,桌子并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烦琐性和神学的微妙性。当然我们这里会承认桌子已经是人类劳动的制品,并且在使用中实现着一种物对人的需要的社会生存的功用性。但就效用这一层面来说,不会出现什么神秘感。

但同样是这张桌子,“一旦当作商品出现,它就成了一个可以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它不仅用脚直立在地上,而且在它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并从它的木脑袋里,展开比桌子自动跳舞还更不可思议得多的幻想。”[1]这是说,一张桌子在过去的社会中,通过劳动制作,它是为了放置物品,生产是为了使用;而在商品经济中,产品作为商品被生产出来,首先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交换,并通过交换实现桌子所代表的价值。这张桌子的价值属性不是它物的属性,也不是它自身的效用功能,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市场中的商品交换是滋生商品拜物教的根源。马克思用其他的生产模式相对比,来说明商品拜物教的内涵。例如,在封建专制时代,各种社会关系是直接通过各个生产单位表现出来的,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与僧侣。在这种生产模式之下,无论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还是其他的社会生活领域,都显现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但是,也正是由于人际依赖的各种关系透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劳动者以及他们生产的产品,也就不可能以任何神奇的形式遮掩现实。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能够为人直接所见的却只是商品,生产关系只有在反思之后才能间接得知。所以,商品拜物的现象是在资本主义市场关系中的交换过程中显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自由和平等”——也就是说,统治关系被置换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