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一、隋至唐前期的均田制度

字体:16+-

按照隋朝均田制度,农民所受土地分为露田和永业田两种,露田要在丁口身死后归还国家,永业田则不归还。每个成年男子授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授露田40亩。奴婢授田依照一般成年男女的标准,但人数有限制,亲王者限300个奴婢,一般地主则以60个为限。耕牛每头授田60亩,但仅限4头牛。

隋朝对于王侯、官僚和地主的授田,给予特别的优待,规定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可授永业田,各有差等,多者100顷,少者40亩。京官给职分田,一品给四五顷,每品以50亩为差,至九品为1顷。外地官员除给职分田外,还给公廨田,以所收地租充办公经费。此外,王侯、地主所蓄养的奴婢、耕牛等也按照上述规定同样授田。

隋朝政府通过均田制,把经过战火洗劫的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隋朝均田制中贵族、官僚主等所授田亩远比农民为多,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也是等级制的充分体现。但隋朝立国时间较短,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并被唐朝直接继承。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也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从北朝和隋朝的租调制一路演变而来。经过隋末的战乱,唐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之极,据史籍载,武德年间全国户口不满300万户,只相当于隋朝最繁盛时期的1/3。大批无主荒地两次出现,为推行均田制再次提供了条件,武德七年(624)唐朝政府颁布了新的均田令。

该均田令规定,平民授田分为永业田、口分田、园宅地3种,又有宽乡、狭乡之别和农户、工商户之分。男子16岁为中男,21岁为丁男,60岁为老。丁男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老男和残废人授给口分田40亩,寡妻妾授给口分田30亩。丁男和18岁以上中男以外的人,凡作户主者,授永业田20亩。授田足额的地方叫宽乡,不足的叫狭乡。狭乡的口分田只授给定量的一半,并准许狭乡之人在宽乡授田。凡以工商为业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授给,但身处狭乡的工商业者不予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