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外交观念创新研究

第三节 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观背景下对外开放的实践

字体:16+-

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国际贸易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妥善处理国际经贸摩擦。”[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我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等一系列老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国家统计局2012年8月21日发布报告说,2003年至2011年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7%,201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连续3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中国对外贸易水平与欧美等发达贸易强国相比,在出口产品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产品创新能力以及人均贸易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得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产品结构不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突显出来,并与外部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新矛盾交织在一起。以日益增多的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为例,除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加入贸易保护主义行列。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与中国产品存在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这为我们敲响了产业升级的警钟,事实清楚地表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基础在于国内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既需要加强贸易政策的引导,也需要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正是适应全球需求格局调整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证明,世界每次重大经济危机发生之时,往往就是新技术革命孕育发展的起点,也是国际产业新一轮重组和升级的起点。如果不能顺应这一潮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仅将难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甚至可能丧失传统的对外贸易优势,连经济增长都难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