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和谐之诗:乐游法兰西

室内乐版马勒和交响乐版的贝多芬四重奏

字体:16+-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很有趣?没错,本来今天没有打算去听音乐会,可还是没有抵挡住这种**:马勒将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改编成了大规模的弦乐乐团版;勋伯格反其道而行之,将马勒的《大地之歌》改编成了室内乐版,这就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场音乐会是不是非常、极其以及肯定有趣?以前没有现场听过巴黎小交响乐团,这个团在EMI Virgin出了一堆唱片,但我总是感觉它相对而言属于巴黎二流乐团。马勒的女低音独唱也比较年轻,男高音年纪不小、经验丰富,介绍上说他的曲目范围包括莫扎特、瓦格纳、威尔第和马勒、施特劳斯。

香榭丽舍剧院为《大地之歌》沸腾。我认为最精彩、最完美、最让人屏住呼吸的一刻,在《大地之歌》的终乐章大段器乐反复那悲伤忧郁的主题时开始到来,并随着女低音的Ewig……到达顶点。独唱女低音经验不是太足,第二乐章时进入状态有点儿迟;第四乐章有几处小小的地方有点儿如履薄冰;但在第六乐章《告别》里,她终于爆发出小宇宙,这位胖乎乎的典型女中音一定超越了自我,令咳嗽不断、烦人的巴黎听众静悄悄地被魔法定住。

我不知道如何评价男高音才好:他具有黄金一般辉煌的音质和戏剧性的嗓音;他像一名激动的朗诵者一样,声情并茂地讲述诗歌里的故事;他的乐句时常有夸张的对比和渐强音,但强音高超时流于炫耀,让他的表现打了折扣;同时我还认为,某种程度上他浪费了这次演奏室内乐马勒的机会,他可能忘记了,身后仅仅是一个15人的小室内乐组,而非近百人的大型交响乐团,这种时候,如果稍稍收回来一点儿,更加均衡一些,属于他的三个乐章整体的感觉会不会更好?

还没有说乐团呢。勋伯格改编的马勒,只有15名乐手,其中5名弦乐手,几乎都是各个省部的首席,可以想象其精良程度。果然每一段都让人激动异常,尤其是长笛:最后谢幕时,指挥约翰·尼尔森特地向她致意,而听众也唯独给予了她大量的“Bravo”!勋伯格的改编加入了钢琴,我个人觉得这是神来之笔—第六乐章最后有一处,钢琴的一个和弦、最高音和提琴的拨弦以及女中音的咏唱几乎像黄油熔化一样润到了一起,用令人心旷神怡来形容简直是恰到好处。遗憾的是钢琴在第一乐章里本应潇洒的几声都没有应有的效果。大提琴首席若不是最后一个乐章犯了一个小错误,我要给他满分;小提琴和中提琴独奏都非常漂亮,只是稍微单薄了一些,和木管乐器以及歌手抗衡的时候,遇上了不太体贴的双簧管和鲁莽雄壮的男高音;指挥约翰·尼尔森动作非常准确,但是遗憾的是有的时候太过于**洋溢,乐团有稍稍失控的迹象。这一点在第四乐章女低音《咏美人》里尤为明显。不过这一切都是小小的瑕疵,无关大局,反倒增添了现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