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后殖民主义:人物与思想

第四章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1]

字体:16+-

[1] 本章由罗钢、裴亚莉合作完成,见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弗洛伊德曾把妇女比作“黑暗的大陆”,这个比喻最好不过地表明,在白人男性心目中,至少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认为:在妇女与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与白人男性所占据的中心和主宰的地位相比,他(她)们都处于边缘的、从属的位置,都被看作是异己的“他者”。正是这一种相似性,使20世纪后半叶蓬勃兴起的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近年来,它们作为“少数话语”的两种最主要的代表,共同向西方主流文化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在挑战的同时,两种理论之间也在进行着频繁的对话和交流,并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种被学者们称为“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新的理论模式和文本阐释策略。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对话的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第三世界妇女的再认识和再发现。在很长时间里,第三世界妇女都是理论话语中的一个盲区,西方女性主义者关注的主要是白人女性,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和民族主义者关注的主要是第三世界男性,第三世界妇女的独特身份和特征,则被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她们即使在话语中得到呈现,也是一种遭到歪曲的呈现。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之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文中,便站在第三世界妇女的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提出了质疑和诘问。

从世界与话语的关系来看,我们必须分清两种第三世界妇女。一种是作为真实的物质存在的、作为历史主体的第三世界妇女,另一种则是呈现在各种话语,例如科学、文学、影视及法律等当中的第三世界妇女形象,二者的关系往往并不是吻合的。莫汉蒂指出,在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话语中表述的第三世界妇女形象就是如此。西方女性主义尽管是以对抗西方男权文化的挑战者姿态出现,但它毕竟是在西方文化和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