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努拉(Jorma Panula)何许人也?他在世界乐坛享有“芬兰指挥教父”美名,其活跃于全球舞台的门生包括Esa-Pekka Salonen、Sakari Oramo、Jukka-Pekka Saraste、Osmo Vanska、Mikko Franck等人。因此当这位西方指挥教育体系的代表人物,来到台湾拿起台北市立国乐团的指挥棒,演奏起国乐作品时,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指挥世界悄然发生变化,而且变化还不止于此。
台北市立国乐团年一月首次举办“国际指挥大赛”,大赛评审团主席便由帕努拉出任,该赛最大特色要属参赛者从初赛开始必须同时指挥中西乐团和曲目。帕努拉在8月30日的音乐会上,可以说身先士卒。
上半场他先与台北爱乐乐团演出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选曲,接着是钟耀光的两首作品:写给小提琴、二胡和弦乐团的《牡丹亭之写真、拾画》及华洲园掌中戏团与乐团同台演出的《哪吒闹东海》。下半场以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开场,接着台北爱乐退场而台北市立国乐团登场,帕努拉开始他的国乐团初体验,挥棒指挥赵季平《古槐寻根》、马圣龙与顾冠仁的《东海渔歌》。压轴为台北爱乐和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体,一同演出辛沪光《嘎达梅林》。
过去只需专注“指西”的西方指挥,现在还需尝试“指东”,虽然这是自由尝试和选择的问题,但如此变化,帕努拉自己可能都深感意外,只能归因时势所趋。在人类历史上,文化话语权总是伴随经济主导权而来,当下华人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自然提升华人文化在世界舞台被关注的程度,或是扰动起过去并不存在的好奇。也就是说当这个世界的运转,已非西方全然主导的情况下,套句英国逍遥音乐节总监的一席话,“我们必须正视古典音乐在亚洲的发展”,事实上华人音乐的舞台还不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