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及时行乐:音乐生态综观解读

回眸NSO历任音乐总监

字体:16+-

台北爱乐乐团(NSO)走过四分之一世纪,期间名称历经多次更改,演出的场次也从最初的每年9场增加到平均每年80场,地位更从地方团体跃升成为亚洲一流乐团,NSO 25年来的转变反映大环境的更迭,在蜕变成长的过程中,历届常任指挥(音乐总监)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台湾交响乐团史烙下跨时代的印记。

1986年10月25日,在首任常任指挥艾科卡(Gerard Akoka)的率领下,乐团在台北中山纪念馆举行首场音乐会。当时的台湾经济快速起飞,被誉为“亚洲四小龙”,联合实验乐团的成立,承载着与国际接轨的期许,也象征经济发达的台湾渴望文化实力进一步提升。法籍的艾科卡在乐坛略有名声,对于草创时期的乐团具有引领作用,在他3年的任期中,形塑出职业乐团雏型。

继任的瑞士指挥史耐德(Urs Schneider)在位甚短只有2年,期间几场音乐会值得一提,1991年8月吕绍嘉首次指挥乐团,1992年6月乐团与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演出7场。艾科卡与史耐德,常任指挥的身份对于乐团的定位和方向,决定权有限,他们的职能大多集中在个人场次的曲目安排、乐团训练和对少部分客席指挥、独奏家的邀请,当时乐团虽有乐季之名,但在规划上尚无乐季之实,在史耐德卸任后,乐团以邀约客席指挥的方式运行,直到1994年音乐总监设立。

1994年实验乐团结束“实验”状态,同年9月引进音乐总监制度,许常惠就任首位音乐总监。西方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多为指挥专业,许常惠以作曲家身份出任,导致乐季全面聘请客席指挥撑场,如此模式的音乐总监制度,自然引发争论。

1995年初乐团进行新任音乐总监遴选,选出张大胜为音乐总监、卡拉扬指挥大赛首奖得主伯恩斯坦(Ronald Braunstein)为常任指挥。在西方乐团数百年历史中,“音乐总监”与“常任指挥”多属同义词,均为乐团艺术上的领导者,角色相当。此时乐团却兼纳二者,出现双头马车的怪象,后伯恩斯坦改以首席客座指挥聘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