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双因子IRT模型简介

字体:16+-

尽管项目反应理论(IRT)实现了对被试潜在特质的精确估计,提高了测量的效率,解决了CTT模型的不足,但传统的单维IRT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传统的IRT模型对测量变量的维度有所限制,模型一般会假设欲测量的心理特质是单维的,但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这种假设在一些情况下是难以保证的,在数据不满足单维的条件下,强行使用单维的模型,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测量误差,这种误差不仅在使用IRT模型的纸质测验中存在,在CAT中也同样存在。Folk和Green(1989)把单维模型用在了两维数据上,比较了这种模型误用对CAT测验和传统测验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次要因子对测验的影响不显著时,传统测验下可以通过假设测验单维,从而采用单维模型;两个潜在维度不相关,且都对数据有显著的影响,使用任何一个维度的参数,均会引起特质参数估计的巨大差异;将单维模型用于多维数据引起的偏差在CAT上更加明显,因为单维模型的参数不仅会用于选题过程中,还会用来进行特质水平估计。因此,建立被试反应与多种能力及项目特征之间的多维项目反应理论(MIRT)模型成了IRT 近40 年来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杜文久,肖涵敏,2012)。

正是基于上述的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许多测量学研究者已经将IRT理论从单维的模型扩展到了多维的模型,并逐渐形成了多维项目反应理论。例如,Bock和Aitkin(1981)基于以往的研究,将EM算法(EM Algorithm)扩展到了多维情况中,形成了全息项目因素分析(FIIFA)的雏形。在接下来的研究中,Bock,Gibbons和Muraki(1988)在Bock和Aitkin的研究基础上正式地提出了全息项目因素分析的方法,从而将IRT模型扩展到了多维的数据中。与以往的基于单维的IRT模型不同的是,在MIRT模型下,对于被试的潜在特质定位并不是在一个一维的连续体上进行的,而是在多维的空间中进行的(Reckase,2009)。一方面,MIRT能同时估计被试在测验每个维度上的能力水平,实现测验的认知诊断功能;另一方面,MIRT比项目反应理论更适用于分析许多新形式的测验,如认知诊断测验、公务员考试、表现性评估以及写作测验的项目和被试特征(毛秀珍,辛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