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赏纪录片时,有时候观众会发现某些纪录片的解说词从始至终几乎没有停止过,有时候观众又会发现某些纪录片的解说词会发生大的停顿,有时候观众还会发现某些纪录片没有解说词。这表明,在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地位有很大不同。
一、纪录片发展史上解说词地位的变迁
从纪录片发展史来看,由于早期录音技术不成熟,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纪录片并没有解说词这个说法。例如,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当需要向观众传达必要的背景信息时,就会出现一些字幕。
1934年,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领导的纪录片小组中,有一位名叫巴锡尔·瑞特的导演。他执导的纪录片《锡兰之歌》中首次出现了解说词,选配的是英国文学家罗伯特·纳克斯于1680年所写的游记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
“农业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地方。最能干的男人从事耕作,为自己劳动不论是在家里或是在田间不被看作是不光彩的事,倘若受雇于人则被视为奇耻大辱,这里几乎没有这样做的。他们手脚麻利,身体灵便,心灵手巧。他们的生活必需品除了铁制品外,都是自给自足,甚至每家的房子也几乎都由自己来建。”
美国电影史学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解说词在这部纪录片中的出现,一方面为锡兰无与伦比的美景锦上添花,另一方面突出了锡兰文化的历史悠久。[1]据考证,这是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解说词。
解说词真正在纪录片中发挥出强大的威力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2年,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在美国公映。这部由美国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执导的纪录片,集合了弗拉哈迪、伊文思等多位大师级人物。他们在搜集大量影像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实地拍摄,最后剪辑汇编成这部影片。加上逻辑严密、感染力强的解说词,这部影片成为鼓动美国士兵与法西斯展开决战的极其重要的宣传品。这部影片共有8集,其中第2集《纳粹的进攻》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