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纪录片创作教程

第三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文本特征

字体:16+-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综合频道同步播出,引发极大轰动效应。该片的成功除了以“美食”为纽带,在大众文化和节目品位之间找到契合点外,更重要的是对主题的深度开掘,对情感的细腻传达,对画面的精致追求,对叙事风格的准确把握。对于纪录片来说,意义的产生源于叙事的话语,或者说叙事的过程决定着意义的传播效果。[5]这里将重点分析该片在叙事之中表现出的文本特征。

一、板块化的结构安排

《舌尖上的中国Ⅰ》没有习惯性地按照东西南北风味,或者是八大菜系,或者是朝代变迁,或者是酸甜苦辣咸来简单分集和归纳素材。这样的分类,收集资料和拍摄虽然都更简单易行,但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感不够。

中央电视台拍摄该片前的设想是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按照“柴米油盐酱醋茶”来拍摄7集。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认为,这样的选题应该从个案讲起,讲普通人的故事,所以最终修改为“食材”“主食”“转化”“腌制”“烹饪”“五味”“生态”7个子主题,影片7集的名称分别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该片每个主题各有深度,每一集各有特色和侧重,呈现的是一种互为补充却不简单累加的关系。这样的板块化叙事结构使得该片没有落入面面俱到、雍容繁复的俗套,而是显得叙述有力、详略得当、主旨清晰。

二、碎片化的叙事策略

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融合的特点造就了各地美食文化的多样性。为了将各地特色美食在影片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舌尖上的中国Ⅰ》采用了“碎片化”叙事策略,截取某个地区、某些人、某种食材、某些美食作为叙述对象,所有关于食物的展示和讲述都是通过片段性的故事来展现的。该片将这些看似随机,实际上精心选择的“碎片”创意性地结合起来,使不同的故事与食物按照类别横向组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