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音的麻烦是个历史和大众趣味的问题。演奏家为此争吵打架,音乐家一边扇风旁观。可能我不太专业,也不太认真的缘故,实在不知为何要把装饰音搞得那么复杂——我轻易不敢对我的音乐朋友流露这个想法。
装饰(ornamentation)由ornate这个形容词而来。拉丁文是ōrnā tus,和ōrnā re,读来圆润优美,是美化的意思。可是人类几千年的文化,渐渐给这在平淡之上略加一点儿意味的字态,堆积了陈年累月的负担。打开今天艺术字典,ōrnāre难逃贬义的阴影,在视觉艺术领域,这字更是伤痕累累的委屈。
装饰这词在西方文化中直接同巴洛克的艺术风范有关。对我来说,尽管理论上可以讲得通顺,但是,视觉艺术上的巴洛克和音乐上的巴洛克是两个不同的感觉。把音乐形式和风格的具体分析搁在一边不说,巴洛克音乐给人一种端庄自重的感觉。我老是好奇,当时的日常生活是个什么样子。我对巴洛克音乐的偏好不止于巴赫,还加上巴赫之前蒙特威尔地、帕莱斯特里那和加布里艾利(Giovanni Gabrieli),甚至还有早期音乐。我也喜爱骨子里与巴赫完全相反的亨德尔,更包括巴赫分门别派的儿子。喜欢的音乐家太多,数不过来。
不管书本知识如何解释装饰音的功能,除了个别看上去“过分累赘”的例子之外[1],我在琴上很少感觉装饰音是“美化”和装饰主体音乐的一个修饰部件。装饰音是音乐主体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部分,装饰音是推动和发挥音乐动态的机制,不是可有可无的挂件,更不是捉襟见肘的补丁。
我总觉得今天所谓的“古典音乐”有点奇怪,音乐是个具有生命的物态,世上所有音乐都是有机的生息和过程,离我最近的例子是早期爵士乐和摇滚乐。可是,今天的古典音乐里面,即兴变奏的习惯罕见。当年,即兴是音乐生活的一个部分,莫扎特开音乐会,手稿是个骨架,余下部分即兴发挥。巴洛克时代也同样即兴风盛,装饰音符合实际是没有写出的音乐,也是即兴的窗口。这种风气当然会有过分的时候,所以C.P.E.巴赫要用整整一本书,来为自由发挥的装饰音符号定调[2],莫扎特的父亲更是进一步具体解释[3]。但是艺术不是科学(连科研的结果也可能只是暂时的定论)。因为到底还是没能说清,所以C.P.E.巴赫加上一句:最终还是要靠“良好的趣味”(good taste)。什么是良好的趣味,在今天文化艺术背景之上,这词可以又是一个误会。因为说不清,所以只能用个模棱两可的说法。所谓良好的趣味,我想C.P.E.巴赫指的不是技术,也不是矫情作态,而是艺术的内涵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