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法国作曲家,早年即崭露音乐才华,17岁时完成《C大调交响曲》,他的主要成就是歌剧,先后创作有《采珠人》、《阿莱城姑娘》、《贾米莱》等。但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最为著名,此剧在巴黎连演三十七场,在第三十一场演出时,他溘然而逝。
比才的《卡门》从首演的失败到从死亡中复活,直到成为一部蜚声世界的歌剧,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
在三十七岁的那年,尽管他的才能受到称赞,他的未来受到一些音乐有识之士的看重,可比才在创作上还一直没有取得成功。他的岳父,创作《犹太女》的作曲家雅克·哈莱维虽为他做了不少努力,却没有为他的发展创造出足够的条件。雅克的兄弟路德维希·哈莱维、当时活跃在巴黎的成功的歌剧剧本作家,考虑到已和比才结婚的侄女,才把他的这部剧本交给了比才,或许也是为了给他自己的这个废弃物找到一个出路,因为喜歌剧院的一个经理早就在拒绝接受这个剧本时对他说过:“盗贼、吉卜赛少女和吉卜赛人,这不可能,亲爱的哈莱维,观众会从我们这里跑掉的!”
这部歌剧的排练对比才来说是一种真正的磨难,合唱队中的女人拒绝练唱第一幕里难度大的烟草合唱。出演卡门的卡里-玛丽不满意她的上场服装,她逼使比才做了十三次改动,到最后比才干脆就用了一首西班牙民歌(在他之前,塞巴斯梯安·伊拉迪尔已经用过了,此人即是人们永远不会想到的《鸽子》的作曲家),把它写成那首著名的《哈巴涅拉》,使它变为不朽之作。
第一稿中的斗牛士咏叹调同样被拒绝了。比才气愤地说:“您是要低劣的,那就给您低劣的。”说罢就在一张纸上一口气草草写出了那些后世最著名的歌曲。
1875年3月3日举行了《卡门》的首演,不管人们对这次著名的演出说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无可讳言的是,这是一次纯粹的失败。观众对它的那些优美的小咏叹调和二重唱并不在意,却对它的可怖的情节以及异乎寻常的配器极为反感,先是表现得无聊,而到了最后则报以嘘声和喝倒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