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介批评:理论方法

第三节 受众与接受理论

字体:16+-

读者与接受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构成,研究重点主要基于文学领域。其理论核心在于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探究文学作品的意义,从而使得文学研究从“作者中心”转向“读者中心”。就媒介批评的受众研究看,读者接受理论也可作为受众研究的理论基础。媒介批评理论中的所谓受众与接受理论,就是把受众置于整个传播活动过程的“主体”地位,由此,传播的主体存在是接受传播信息的受众,而传播的意义存在于受众对其所传之物的“理解”,受众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积极存在”。就对读者地位的理解而言,接受理论对媒介批评的“积极的受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接受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最初,受众与接受理论是在文艺批评领域得以建立和应用的。在西方20世纪的文艺批评理论中,接受理论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映批评理论的构成之一。读者反映批评出于美国文学批判理论,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如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等。

接受理论又称为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并于70年代达到高峰,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等学者。其理论发展的背景,是受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更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随着解释学的兴起,传统西方美学所探究的问题,如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等核心问题被悬置,美学研究开始转向以审美观赏经验为中心的研究。基于审美经验的文学以及艺术和美学研究,则更关注读者及接受者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接受美学在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美学,直至后期走向唯读者导向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基于对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借鉴、接受和运用,接受美学最终实现对作者主体的完全“放逐”,实现读者主体的最终“崛起”,这样,受众与接受理论得以全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