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中西文明相互侵蚀妥协的地方,淡淡地留下了业已变迁的掌故和时间的划痕,一个叫赫德的英国人也曾是这其中的主角。1914年5月25日,上海外滩人头攒动,万国商团和各国水兵列队成仪,人们在这里期待一个盛大的铜像揭幕仪式。铜像随着幕布的掀开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他双手背置,头部微低,显得谦忍含蓄。像基中部嵌着四块铜牌,正面的铜牌上面用中英文铸着铭文,告诉人们这位老人在中国是怎样显赫。[1]北、西两面的铜牌略小,北面是一幅墨丘利行走于地球之上的图,西面是一个手执圆灯的妇女,裸足站在海岸之上,为过往的行船导航。两幅图案分别象征着他在中国“创办全国邮政”和“建设沿海灯楼”,这是西方世界认为的赫德在中国的两大功绩。[2]
赫德,人称“中国通”的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外国人在中国被铸像的记载并不多,而在上海外滩立外国人的铜像,更是史上罕有。他在中国的54年,充满传奇色彩。遗憾的是:西方人对于他的了解不过停留在“创办中国邮政”上,而中国人对他的理解也仅仅是把控中国海关长达半个世纪的总税务司。除此之外,人们对“文化的”赫德知之甚少。
1854年7月,赫德抵达香港,被安排在英国驻华商务监督署当翻译学员。赫德在香港待的时间不长,10月就被指派到宁波领事馆工作。他在领事馆内开始了他在中国最集中的一段中文学习的生活。19岁的赫德,将六卷马里逊(R.Morrison)编的《汉英字典》、一本木刻版的《孟子》,逐字逐句认真地阅读。“英国领事馆的北窗下,常可以看到赫德端坐着的身影,晨昏则到附近的河畔林间,倚木而诵,沉浸在因逐渐了解中国古文明而产生的乐趣中。”在宁波苦读三年半的汉语,赫德很快就能说一口纯正的中国话,于是他比当时在华的外国人更容易明白东方文化的内涵,成为地道的“中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