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也称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和生物方面的情况。一般由天然地势、地貌、资源、气候等因素构成,它被人们所改造利用,又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群众文化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里,必然受到其影响[1]。
一、自然环境对群众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于群众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自然环境是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存在基础。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相和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文化的特征和差异,追根溯源,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群众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也必然产生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内,无可回避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俗、民风,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无疑也造就不同的群众文化。
其次,自然环境对群众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自然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操作方式、生产工具、居住方式、饮食等,而人们在一定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影响着人们对于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的选择。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气象万千,东西南北,跨度很大,而且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也很复杂。有山河湖海,有平原、高原,有草原、丘陵、沙漠,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祖辈辈在特定的地区生活,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在改造自然或与自然形成的和谐环境中,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创造着自己的群众文化。例如:在内蒙古辽阔草原生活的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生活的傣族群众的“泼水节”;在东北严寒地区生活的哈尔滨市民的“冰灯艺术节”等,都是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了和传承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