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群众文化
农村群众文化是指聚集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文化[4]。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农村地域的一般类型和特点,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以及审美习惯,决定了农村群众文化直观性和季节性的主要特征。
直观性,是指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保存着较多的直观性。农村居民的总体文化艺术修养相对滞后,且接受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农村群众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要适合农民群众文化需要和审美特点,即形象化处理的直观性,使农民群众在接受某种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时,易于理解,可以逐步吸收、逐步消化。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族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都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种直观性是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为广大农民群众熟悉和喜爱。因此,农村群众文化要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还要看到,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艺术素质在不断提高,求知、求新的审美情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新的文化需求,农村群众文化也要创新,要加强农村题材群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断提供新的内容和形式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活动。但是,直观性的特点依然存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农村题材的作品,在内容的设计上应联系农村实际和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形式上应采用平实、通俗、能触发农民群众感情的艺术形式。
季节性,是指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或空间的安排上,具有像农业生产那样的季节性。农业生产劳动农忙季节性的特点,决定了农村群众文化农闲季节性的特点。农村文化活动一般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中容易开展,农家传统节日大多在农闲时,这时候,时间空闲,空间宽阔,精力充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容易开展,效果也显著。季节性是贯串农村全年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条线,是最能体现农村群众文化价值观认同的标志。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特别是较大型的活动都要注意农村群众文化的“季节性”特点,安排在农闲时间进行。而在农忙期间,则应采取小型、多样、灵活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进行,如开展田间文化、大院文化、饭场文化、牧场文化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