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从人猿到社会人的心智进化之路

第六章 结论

字体:16+-

在人类思维的演化和个体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个没有思维的阶段,之后才是有思维的阶段……我们缺乏足够的言语来描述中间的过程。

——唐纳德·戴维森,《主观性、主观间性、客观性》

(Subjective,Intersubjective,Objective)

至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人类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与其他物种不同。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不能够做这样的比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西方文明最初的几千年里,欧洲并没有非人灵长类动物存在。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儿很容易断言“只有人类能够推理”或“只有人类有自由意志”,因为他们只将人类与鸟类、老鼠、各种饲养动物和极少的狐狸或狼进行比较。

在19世纪,包括类人猿在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通过新兴的动物园进入欧洲。1838年,达尔文在伦敦动物园见到名叫詹妮的猩猩时目瞪口呆(维多利亚女皇称之为“不友善的人类”)。21年后,《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出版;又12年后,《人类起源》(Descent of Man)出版。但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差异(现在与人类的近亲物种比较)变得越来越难以精确描述。很多哲学家试图通过简单定义来解决问题:思维在且只在语言存在时出现。因此,从定义上看,其他物种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最突出的先驱是戴维森(Davidson,2001)和布兰顿(Brandom,1994)]。近期关于类人猿认知和思维的研究,正如我们阐述的那样,已经侵蚀这种“极端不连续”的观点。类人猿以抽象的形式认知表征这个世界,他们能够使用逻辑结构进行复杂的因果和意图推理,并且他们似乎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尽管这可能并不是人类思维的全部,但类人猿也具有思维的一些关键成分。

问题不仅仅是找到思维的界限。问题在于现今生存的类人猿,与人类相去甚远,这只是谁生存了下来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发现在遥远的丛林里存在着海德堡人或尼安德特人呢?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完整的人类思维,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处于同时代的人类和类人猿之间的吗?更激进点说,如果我们在人类演化树上发现较早的分支,他们是否拥有自己做事和思考的方法,并且与现代人类的思维方式只有部分的重合?也许这些生物从来没有发展出指示行为,也从来没有演化出递归推理的能力。也许他们能够进行合作,但却从不关心他人的评价,所以也就没有发展出社会规范。也许他们从没有面对过需要进行群体决策的情境,所以也从未向他人陈述支持自己主张的理由。我们的问题是如果这些生物的思维中缺失了一个关键要素,那么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呢?结论可能是,他们与现代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关键在于,这意味着从演化的角度上看,人类的思维并非是整体式的(monolith),而是混合式的(motley)——它可以变成不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