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力与博弈:20世纪中美苏三大国关系探究

(六)“一个摧不垮的民族”

字体:16+-

曾有一些西方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的富裕和强盛,中国人的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会随之增长并成为“西化”中国的一种潜在腐蚀因素。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富裕起来的一代中国人包括那些在优裕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一代,竟然一次又一次在民族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面对2008年5月四川汶川遭遇的特大地震灾害,西班牙《世界报》2008年5月19日以“一个摧不垮的民族”为题,高度赞扬“这个国家在30年来经历的巨大转变,而它的人民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失去的时光而走得更快,工作得更加勤奋,而且看得更远。大地震只不过是这个国家在朝着新兴大国迈进道路上遇到的一点点挫折”。文章说,“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做出了榜样。应该承认他们在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出了高效率和真诚的同情心”。一位曾参与汶川救灾的美国志愿者恩格尔深情地谈了他的感受。恩格尔是纽约一家设计公司的老板,汶川发生地震前他原打算去中国旅游。但“地震改变了我的计划,我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亲自看看中国人民是如何战胜如此大规模的天灾的,重要的是,我有救灾经验,因此特别想为中国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进入灾区后,惨烈的灾后场面令他感到“极度震惊”。他说,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有些国家也许是一件非常难以应对的场面。但中国政府对灾难的反应速度和救灾效率,人民军队舍己忘我的救灾行动,中共领导人的率先垂范,民众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大度、乐观与自信完全颠覆了他过去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持有的偏见。他感慨地说:“汶川地震灾区的所见所闻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的认识。中国曾经是一个我原来只能远距离观察的国家,然而这场毁灭性的地震同时也摧毁了几十年我对中国的许多成见。”[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