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力与博弈:20世纪中美苏三大国关系探究

二、加强对国际科技格局、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字体:16+-

20世纪的世界,经历了三次国际格局的变动:从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优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两极对峙,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逐渐形成。以综合国力为依据的三次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又是以科技格局、经济格局的变动为基础的。研究与总结这三次国际格局的变动及相互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总结20世纪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于我们更自觉地把握21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我们有必要认真补上这一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能够占有绝对优势,称王称霸,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踩在脚下,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关键在于它们在世界科技格局和经济格局中占有绝对优势。

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端于欧洲;19世纪末开始的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发明运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也发端于欧洲。由此,使欧洲在世界科技格局中占有明显优势,使之在世界的经济格局中也占有绝对的优势。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银行家和世界工业工厂。1913年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7.7%,从而把亚、非、拉美绝大多数的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展开几乎与当时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同步,从而使得这些先进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得以依靠自己的科技经济和军事优势,疯狂征服与瓜分世界,把贪婪的触角伸向全世界每个角落。

两极政治格局代替欧洲优势格局,其根本动因仍在科技与经济。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的科技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优势就逐渐削弱,而美国、日本等国开始发起了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使欧洲的绝对优势从此一去不复返,而美国和苏联在科技经济方面上升到优势的地位。这种优势地位的获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有关。这次以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发端于美国。苏联由于卫国战争的需要,也在军事工业如坦克、飞机、导弹等项的研制和生产中获得巨大发展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1945年首次试爆原子弹成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等等,都毋庸置疑地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科技上形成了美苏并列的两极格局。从经济格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末也基本上是美苏两极格局,只是苏联一极的力量远逊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的3/4,是历史上头号超级大国,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债权国。以它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苏联尽管经济实力大不如美国,但毕竟在世界上仍名列前茅,加上一批新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从而使其在经济上成为一极有了可能。而其他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当时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