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大学语文

秋兴八首(其一)[1]

字体:16+-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2],巫山巫峡气萧森[3]。

江间波浪兼天涌[4],塞上风云接地阴[5]。

丛菊两开他日泪[6],孤舟一系故园心[7]。

寒衣处处催刀尺[8],白帝城高急暮砧[9]。

(据中华书局版《杜诗详注》卷十七)

作者档案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久被贬,弃官入蜀后,寓居成都草堂,一度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身经丧乱,蒿目时艰,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故其诗多关注国家命运,涉笔社会动**、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这些有着丰富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时代气息的众多优秀诗篇,被誉为“诗史”。杜诗以其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手法的蕴藉沉着,尤其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垂范后世,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创作诗歌1400余首,其中很多名篇传颂千古,有《杜少陵集》传世。

含英咀华

杜甫晚年历经流离,寓居四川,尤其在成都草堂,曾经有过一段相对安宁的生活。后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辗转漂泊到了夔州,住了两年左右。《秋兴》即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律诗,共8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此时的杜甫备尝人生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但仍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的噩梦早日过去,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但受到“安史之乱”重创的国家,元气大伤,内忧外患,国运危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深感忧虑。写此诗时,诗人年已55岁,人到晚年,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本诗由悲自然之秋起兴,进而悲人生遭际之秋和悲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蕴涵深厚,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