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2],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3]。凤箫声动[4],玉壶光转[5],一夜鱼龙舞[6]。蛾儿雪柳黄金缕[7],笑语盈盈暗香去[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9],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0]。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
作者档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山东已经被金兵占领。他从小就受到抗金复地、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教育。22岁时他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为实现收复中原的壮志率余部归附南宋,曾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方官,在任期间重视生产,训练军队,为伐金积极准备,表现出其政治和军事才能。辛弃疾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规划强兵复国之策,又上奏《九议》,进一步阐发收复大计,但始终不被以投降派为主的南宋统治集团重用,一生郁郁不得志。淳熙八年辛弃疾(1181)被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卒,著有《稼轩长短句》(一本称《稼轩词》)。
辛弃疾文武兼擅,一生坚持抗金、反对投降,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把爱国热情和满腔悲愤都倾注进他的词里,成为宋代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中心主题,或抒发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或表现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慨,或抨击南宋王朝的投降妥协政策等,都洋溢着抗金御敌的爱国**和战斗精神。此外,辛弃疾还有一部分作品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反映了自己的村居生活。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辛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悲壮之作,也有细腻妩媚之篇,但以慷慨悲壮,豪放沉雄的风格为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他和苏轼同属豪放一派,但辛词在苏词基础上对词境等方面有所拓展,文学史上并称“苏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