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大学语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

字体:16+-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据浙江文艺出版社版《戴望舒诗全编》)

作者档案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就开始从事创作,1923年,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1929年4月,其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游学生活。他先来到里昂中法大学就读,1934年前往巴黎,1935年春回国。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体现了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的合流,并实际上成为提倡“纯诗”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