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1]:“先生其有遗行乎[2]?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3]?”
宋玉对曰:“唯[4],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5]。其始曰《下里》《巴人》[6],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7];其为《阳阿》《薤露》[8],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9],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10],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11],负苍天[12],翱翔乎杳冥之上[13],夫蕃篱之[14],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15],暮宿于孟诸[16],夫尺泽之鲵[17],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18],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文选》卷四十五)
作者档案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屈原的后辈或弟子,与唐勒、景差“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列传》)。宋玉一生贫寒,曾因友人推荐,入仕于楚顷襄王朝,但官位不高,很不得意。宋玉的作品,见于王逸《楚辞章句》的有《九辩》《招魂》,见于《文选》的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对楚王问》等。
含英咀华
本文向来被认为主要表现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但仔细品味,读者便不难体会作者更深层的意思,即发泄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愤懑与牢骚并讽刺庸陋的世俗之人。其思想精神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脉相承的。
取譬巧妙、独特,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面对楚襄王的责问,他虚构故事,巧妙地把自己比喻为最高雅的歌曲,把世俗之人比喻为不识曲的“属而和者”,又用凤凰与“蕃篱之”、鲲鱼与“尺泽之鲵”的对比,说明高低不同、大小迥异、志趣各殊的两种事物,是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进行比较的,从而以艺术的手法说明了自己不被世俗之士所理解,甚至遭到毁谤的原因。其中尤以“曲高和寡”的比喻最为奇妙。它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越是高雅的东西,所接受的人也越少。另外,本文在语言形式上已基本接近于散文,虽然其构思、布局仍和辞赋相同,但通篇都不押韵,句式也基本上是散句,“是一篇完全散体化的赋体杂文,对后来的赋体杂文有明显的影响”(郭预衡《中国散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