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士不可以不弘毅——追忆何兹全先生

何兹全教授追思会发言摘要

字体:16+-

编者按:何兹全教授去世后,北京师范大学于2011年2月21日举办“何兹全教授追思会”,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主持,资深教授刘家和,历史学院分党委书记耿向东、院长杨共乐、部分教师,何兹全先生弟子、生前好友等30余人出席了追思会。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我同何先生交往达58年之多,何先生对我一直非常关怀。当时他刚从美国回来,把带回的新书借给我看,并且关心我的研究选题,为我提供资料,对我的成长十分照顾。在中外古史比较研究方面,何先生是我的引路人。

何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1950年毅然归国,此后即使遭受不公正待遇,最委屈的时候也没有动摇,从未置疑自己的这一选择。

何先生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九十多岁高龄时还在教学,曾说“要教到我不能教的一天为止”,这种宝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张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我是1961年从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的,是何先生的学生,50年以来,一直在北京,所以与何先生时时接触,不管我工作有什么变化,始终与何先生保持联系。今天长话短说,我想讲讲两度听先生讲课和两次跟先生谈话的事。

第一次听老师讲课是1958年年初,也就是我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当时“大跃进”刚开始,师大那个时候所谓的“教育革命”已经开始,开始批判老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且在史学界,当时有五朵所谓的金花,里边有一个历史分期问题,当时主张魏晋封建说承受很大的学术压力。第一次课何先生不去谈这些问题,只是讲述豪族的发展、大土地制的发展以及自由民的依附化。第二次讲课是20年以后了,1978年年底,当时我是研究生。这次讲课讲了两个半天,就讲他那两篇著名的文章,给我的影响很大,我就把寺院经济的研究定为自己的一个课题。何先生影响了我做这个课题,我搞了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