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留在南极的遗书
极度严寒、极度干燥、极度缺氧、最遥远的冰穹、冰盖最高点、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些是人们描述南极冰穹A常用到的关键词。
冰穹A,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简单而遥远的地理名词,其字词间的凶险,很难体会。但对于我,却非比寻常。五年前,在经历了层层海选和严酷的“魔鬼训练”之后,我成为了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和CCTV随队记者。
2005年1月18日,我与12名科考队员一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这个“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确立了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准确位置。
四年后,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成,它就伫立在我们2005年确定的冰穹A上。2009年1月28日晚七点,《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正播发着昆仑站建成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我国南极考察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表示热烈的祝贺。看着电视上从昆仑站现场发回来的冰盖照片,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视线的模糊迷离之间,时光唰的一下闪回到了2004年8月29日,我们南极内陆冰盖队“魔鬼训练”的第一天——
615,616,617,618,619,…
我默默数着向前迈出的步数,用数字的增长来宽慰自己距离宿营地越来越近了。沉重的宿营装备压得我直不起腰来,每挪动一步就得像死鱼一样张大嘴喘上两口气,心脏搏动的声音被无限放大着,在寂静的山谷里回**。
“魔鬼训练”的集训地点位于新疆51号冰川,这是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为我们精心挑选的,据说环境与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高寒、高海拔、气压低、空气含氧量低“两高两低”的特点相对接近。据极地办曲探宙主任介绍,为期一周的高强度训练有四个目的:一是通过训练、测试选拔内陆科考队员,在模拟环境中淘汰不合格的预选队员,为今后挑选内陆队员积累经验;二是让预选队员学会野外生存技能和极地自救方法;三是让预选队员在生理和心理上提前适应艰苦环境;四是让预选队员之间加强了解,便于今后的行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