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字体:16+-

过去十年,我经常到访中国,报道这里的音乐与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还没写出一本书来?我承认,这个念头的确在脑海里出现过——有一次更是在我的脑海里飘浮了足足一个小时——然后就被卡住了。就算只限制在音乐这个范畴——这一个比较狭窄的三棱镜,正是我先入为主,用来观看(或者,应该用“聆听”这个词语)中国的工具——这个国家实在过于辽阔,难以解释。你只要说一句“中国音乐”,引起的问题就已经够复杂了:你指的是在中国的西方音乐,还是在西方的中国音乐?交响乐还是流行音乐?美声唱法还是京剧?我们还未算上在边缘上正蓬勃发展的现代创新音乐门类。

关于撰写书籍,问题的关键在于时机。大约在20年前,中国开始迅速发展,就算每天出版的点滴报道都没法追得上。这个快速蜕变的社会没有时间停下来,又何来足够的空间建立观点与角度?

我可以毫无歉意地说,我的角度,是身为美国人的角度。这个观点源自美国移民文化。在那里,文化整体的定义,随着每一部分的本质变化,继而重复与无穷地改变下去。因此,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大前提,是坚信没有人可以报道一整个故事。还有,要找出主题的本质,必要采用不同的角度去探视。

令我惊讶的是,以上描述美国文化的特质,在中国竟也一样适用。每当西方人要求我“解释中国”,我会先反问一句,他们所指的,是哪方面的中国:干部的,还是工人的?上海地产富商的,还是内陆农民的?京剧演员的,还是苗族歌师的?要写一本关于中国音乐的书籍,令我想起莫扎特笔下的唐璜。这位歌剧主角整天想来想去(当然与我的境况不一样),如何专一地爱一个情人,但又不辜负其他国色天香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