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沈洋 小小年纪就有远大抱负(2011)

字体:16+-

很多人认为沈洋于2007年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中获得金奖,从此平步青云。这个奖项令他与之前得奖的歌唱家们——包括布莱恩·特尔菲(Bryn Terfel)与德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Dmitri Hvorostovsky)——平起平坐。但是,这位现年27岁中国出生的低男中音却告诉我,他音乐人生的转折点发生于比赛前数周,当时他参与蕾妮·弗莱明(Renée Fleming)在上海音乐学院主持的大师班。

“我选唱了舒伯特的《普罗米修斯》”,他回忆道,这首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界鲜为人知,在中国则更为冷门。就算弗莱明都承认自己不认识这首曲子(“毕竟这是一首男性的歌曲”,她笑着说)。于是他立刻选了另一首曲目,演唱《西蒙·波卡涅拉》中的一首咏叹调。“她对我说,‘你过于年轻,不适合唱这首曲子’,还有‘曲子要求的音色,对于你来讲过于凝重’——这些话,任何一位来自西方的老师都会说——但我回答道,‘不,老师说没问题的’。她反过来说,‘或者他特意地给你一个挑战哩’。我又加了一句,‘不,我现在正准备参加卡迪夫的比赛’。”

在那一刻,弗莱明不禁对沈洋那与生俱来、深思熟虑的天赋,还有他那1.9米的高个子感到好奇。接着,她在那个坐满500人的礼堂内与沈洋讨论比赛应选的曲目。到了最后,她问道,“你需要我帮忙吗”?沈洋才不过23岁,他顿时目瞪口呆。

“后来有人问我,‘你真的听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当然明白,但我只是个大学生,而她是歌剧天后。我可以说什么?‘请您留个联系方式,留个电邮地址好吗’?”但弗莱明很认真,她在中国的经纪人邀请了沈洋到纽约接受10天的集中训练;负责训练的人都是应聘于大都会歌剧院的艺术家。

这个机遇改变了一切:集中训练不但造就了比赛结果,也为沈洋未来的发展铺了一条直路。赢了大奖之后,沈洋决定暂不回国(回去的话,立刻变成音乐界的大明星),而是选择到纽约从初出茅庐的新手做起,慢慢吸收经验,在阶梯上逐步攀登。他入读朱利亚学院,后来被录取参与大都会歌剧院的林德曼青年艺术家训练班(Lindemann Young Artist Development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