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6月13日,加拿大多伦多。
2012年初夏在多伦多听了多场音乐会,其中最大期待的当是多伦多交响乐团(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以下简称TSO)九十乐季的**节目,马勒的“第八”交响曲。每次马勒的“第八”交响曲演出,都是一件盛事。这一方面是因为要演出这部大型交响曲需要两个大型混声合唱团、一个童声合唱团、八位独唱家和一个编制过百人的庞大乐团。尽管并非必定与1910年由作曲家自己指挥在慕尼黑首演时那样用上过千人(准确是1030人,乐队171人,人声858人再加上指挥马勒),但往往亦要动员五六百人,以现代市场学的角度而言,这可是极高成本的制作,即使有赞助、有补贴,亦会是大亏本的买卖,在演出机会不多的情况下,自会形成“盛事”感觉。
马勒“第八”演出 最少四个条件
由此可见,完整规模的马勒“第八”演出,最少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是整个制作涉及庞大的资源投入,要动用的经费往往过百万元;第二是要有足够水平的乐团、合唱团和独唱家;第三是从排练到演出的过程,涉及的事务工作庞杂,要有强大组织能力的团队;最后是要有足够具有欣赏水平的观众。这四个最低要求的条件,过去在中国都并不具备,无论是乐团、合唱团的水平对演出马勒“第八”来说,都会感到是高不可攀之事,要“找足人”来听演出时间长达八九十分钟,富有哲理性的交响乐,同样会有困难。
这正是何以现今的指挥家、交响乐团都视演出马勒“第八”是提升地位名望的台阶,马勒“第八”的演出机会不仅已大增,甚至有“泛滥”的感觉(有些制作更无管风琴,甚至是只用上200人左右的“微型版”)。至于2010年(马勒诞生150周年)及2011年(马勒百年冥诞)这两年的马勒年,这部杰作在世界各地的演出机会便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