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二节 默片时代的电影大师茂瑙

字体:16+-

茂瑙

弗里德里希·威尔海姆·茂瑙(Friedrich Wilhelm Murnau, 1888—1931)是德国电影先驱,默片时代最有艺术成就的电影大师。他完善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表现方式,不仅在文学改编、叙事手法上对电影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探索,还为摄影机从静态到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生平与创作

1888年12月28日茂瑙生于比勒尔德,曾就学于M.莱因哈特表演艺术学校, 1918年后开始导演电影。1926年他到好莱坞发展, 1931年3月11日在美国好莱坞卒于车祸。茂瑙一共完成21部电影,流传下来的有12部。

1.西方绘画的影响

茂瑙的影片在风格上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旅居德国的抽象主义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和理论对茂瑙产生了影响。康定斯基主张用色彩表现人的感情,《红黄蓝》(1925)是他的理论实例。他试图把抒情和几何抽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几何结构与造型中配上明亮的光与柔和的色彩,使抽象绘画富有**和想象。

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茂瑙应征入伍直到战争结束,战场上的经历对他以后影片创作起了重要作用。1919年他与恩斯特·赫夫曼合作,拍摄了剧情长片《蓝衣少年》(The boy in blue, 1919)。此片讲述一个贵族把自己幻想成油画中的人,继而堕进油画的“诅咒”。影片灵感来自18世纪英国肖像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的同名油画。庚斯博罗为了反对雷诺兹的蓝色不能在画面上占有重要地位观点,画了举世闻名的《蓝衣少年》(1770),在画中使用了大片蓝色,将宝石蓝处理成质感很强的绸缎,并在其中加进淡红、淡黄等暖色,使画面显得更加高雅。茂瑙将古典名画用作影片的人物造型成为他影片的特点之一,同样,许多场景氛围的营造都和绘画有关。

2.西方文学的影响

茂瑙的影片在题材的选择上,常常将西方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他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根据B.斯托克的长篇小说《德古拉》(1897)改编;《答尔丢夫》根据莫里哀的《伪君子》(1669)改编;《浮士德》根据马洛和歌德的《浮士德》(1589、1832)改编;《最卑贱的人》和果戈理的《外套》(1841)有共同的关键元素“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