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史(上册)

一、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千米的图拉省克拉皮县亚斯纳雅·波良纳的一个伯爵世家。2岁时母亲去世,9岁时父亲去世,以后在姑母的监护下长大。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幸使其养成了沉思默想的个性,在幼年时他就开始了对人与上帝之类问题的追问。早年,他在家庭中接受的是贵族式的启蒙教育,1844年进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次年转到法律系。在大学期间,他感兴趣的是文学与道德哲学,广泛阅读了这方面的著作。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接受了卢梭思想的深刻影响。1847年,由于对学校教育的不满,他自动退学回到自己的世袭庄园。在这里,他一面有计划地自学各种学科的知识,一面亲理农事,并企图通过改革以缓解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但这种改革却因得不到农民的理解而终告失败。在灰心失望的情况下,他在莫斯科上流社会过了一段懒散、荒唐的生活,同时也在心烦意乱、焦虑不安中思索着道德上自我完善的问题。1851年随兄到高加索服军役,在高加索的6年生活中,他曾在克里米亚参加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战争,并担任炮兵连连长。在军务之余,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1854)等小说,使其声名鹊起。1856年,他退伍回到庄园再次推行农事改革,但又以失败告终。

《童年》《少年》和《青年》(1857)是其自传体小说,这组三部曲通过对贵族出身的尼古林卡的思想与感情变化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青年人的成长及其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反映出他努力寻找自己生活使命的历史。托尔斯泰把主人公逐步发现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历史作为三部曲内在的结构线索,深刻而细致地展现了主人公感情和心理世界的千变万化,表现出道德探索和心理分析的创作倾向。《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是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它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且还在发扬了三部曲道德和心理探索特点的基础上,显示出史诗式的叙事风格,初步展露出以后《战争与和平》中的创作才情。自传性的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首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探索。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探索者形象,他身上反映了当时托尔斯泰思想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