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史(上册)

一、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易卜生于1828年3月20日出生在挪威东南海滨小城斯基恩镇一个富有的木材商家庭。8岁时父亲经营的木材生意破产,家道中落所带来的生活境遇的变化对少年易卜生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1844年他因家庭生活贫困而辍学,来到格利姆斯达镇一家药房当学徒。期间他大量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等作品,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写有长诗《醒醒吧,斯堪的纳维亚人》《致马扎尔人》等,并开始进行戏剧创作,写有剧本《凯蒂琳》(1850)。

1850年,易卜生到首都报考大学失败后,就留在那里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852年的易卜生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剧作家兼评论家了。1851年至1864年,易卜生先后担任卑尔根民族剧院编剧和首都剧院的艺术指导,为建立挪威民族戏剧艰苦劳作,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1864年,面对奥普联军入侵丹麦危及挪威安全,易卜生不满统治者的中立政策。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政客借评论他的《恋爱的喜剧》为名,对其进行恶意攻击和中伤。这一切使得易卜生离开祖国侨居异乡27年之久。期间,他密切关注欧洲的社会变革进程,关心挪威国内的局势发展,写有10多部反映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社会问题剧”。1891年,63岁的易卜生载誉回国,定居首都。晚年,作家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心情忧郁、生活孤寂。1906年5月23日,易卜生去世,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除了早期的诗歌,易卜生共写有剧本26部。他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0—1868)为浪漫主义戏剧时期。主要以北欧民间传说、叙事谣曲和挪威中世纪历史故事为题材,抒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该时期的主要剧作有《凯蒂琳》(1850)、《觊觎王位的人》(1863)、《布朗德》(1866)、《培尔·金特》(1867)等。贯穿于易卜生创作始终的所谓“个人的精神反叛”主题,在《布朗德》与《培尔·金特》中得到了最初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