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史(下册)

二、《荒原》

字体:16+-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全诗共434行,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死者葬仪”,主要写干旱无雨的荒原和阴冷的现代都市,展示现代荒原的败落景象。第二章“对弈”,主要写男女两性间的欺诈、对抗和厮杀,诗人以荒**无度的情欲和奸情象征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的崩溃。第三章“火诫”,作者借取佛典的说法,暗示人类缺乏真诚的宗教信仰,正在欲火中自我毁灭,只有借助于佛陀净火的冶炼,戒绝情欲,进入涅槃,人类才能得到拯救。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弗莱巴斯沉溺于情欲大海,终于进入旋涡,落入死亡深渊。“水”既是置人于死地的欲海,又代表时间与永恒,表现人生的虚无。第五章“雷霆的话”,大地缺水,岩石崩裂,世界成了“岩石堆成的”一片沙漠荒原。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恐惧与绝望中的乌云闪电、湿风细雨,表示耶稣的降临,以雷霆代表上帝宣言,指明拯救人类的唯一出路:奉献、同情和克制。

《荒原》的主旨是“死亡与再生”,作者用象征暗示手法,展示西方文明的崩溃和精神的荒芜,指出了处于“荒原”中的人类,只有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获救。诗的第一章《死者葬仪》显示的是弥漫于荒原中的死亡意识。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掺合在一起,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1]

诗人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荒原人”对春天和冬天的反常心态写出了他们灵魂深处的死亡感。艾略特创作此诗深受神话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的影响。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原始初民庆贺丰收的仪式图腾的是生殖之神,因为,大自然四季的更替直接与生殖神的生死相联系。当生殖神性能力遭损伤或死亡时,大地就一片干涸荒芜,万物丧失了生机,这是萧条的冬季;当生殖神复活时,大地重新复苏,万物生机勃发,这就是春季。四月是春回大地的时节,这本该是为生殖神的复活而欢舞的庆典之际,如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的序诗第一句:“四月里的阵雨最为甜蜜”,乔叟所要表达的是朝圣者在春天洗涤了灵魂的罪恶之后获得新生的欢乐。然而,“荒原人”则觉得这是一个“死者的葬礼”。所以,这是“最残忍的一个月”,是生命难以存活的时节。“荒地”“枯干的球根”“乱石块”“破碎的偶像”“焦石”等,都构成了死亡对生命的无情的压制。虽然,丁香在荒地的乱石间艰难又顽强地长出,但死亡已成为诗的基调。然后,诗人又用现代城市——伦敦来从另外的角度加重“荒原”的颓败与荒芜,加重死亡景象的沉重。这是一座虚幻之城,“在冬日破晓时的黄雾下”,被“死亡毁坏了”的“荒原人”,如行尸走肉,冷漠地飘行在街上,不见动情的欢喜与痛苦,只有永恒而莫名的叹息。那给人希望与安慰的教堂也只传来“阴沉的一声”——而且总是这样,这让人想到世界末日的钟声。在这样死寂的氛围中,末日到来后,相继的是死亡与荒芜。“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又能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呢?况且还有“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荒地上虽然也会孕育生命,但这贫瘠而缺水的土地上,生命的存活是一种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