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西方卷(上)(第2版)

黄昏的谐调[13]

字体:16+-

是时候了,花儿在枝干上发颤,

每朵都在吐香,像个香炉一样;

音响和清香在暮蔼之中**漾;

忧郁的圆舞曲和倦人的晕眩!

每朵都在吐香,像个香炉一样;

小提琴像一颗伤痛的心呜咽;

忧郁的圆舞曲和倦人的晕眩!

天空又愁又美,像大祭台一样。[14]

小提琴像一颗伤痛的心呜咽,

一颗柔心,憎恨太虚黑暗茫茫!

天空又愁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太阳沉入自己的凝血。

一颗柔心,憎恨太虚黑暗茫茫,

搜集光辉的往日的一切怀恋!

太阳沉入自己的凝血……

你在我心中像一尊“圣体发光”[15]!

【选自[法]波德莱尔:《恶之花》,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 本诗为让娜·杜瓦尔而作。诗中混有对毛里求斯岛和多罗泰(参看《给一个马拉巴尔姑娘》)的回忆。散文诗《巴黎的忧郁》第十七篇《头发中的半球》亦有类似的描写。

[2] 本诗直接发表于初版《恶之花》,约作于1845年左右,亦说作于1855年左右。“感应”的概念表达了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象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波氏常重复论述这一主题,参看《浪漫派艺术:瓦格纳和汤豪塞》《一八五五年博览会》。在《一八四六年的沙龙》中波氏曾引用E.T.A.霍夫曼《克莱斯列里阿那》中的一节:“我发现色、声、香之间有某种类似性的和某种秘密的结合……”有些评论家从第一节中找到跟爱伦·坡的几行诗有共鸣之处,如坡的《Al Aaraaf》中有这两行:“All nature speaks,and e’en ideal things/Flap shadowy sounds from visionary wings.”

[3] 将自然比作神殿,是法国文学中常见的比喻。

[4] 嗅觉与触觉通感。

[5] 嗅觉与听觉通感。

[6] 嗅觉与视觉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