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西方卷(上)(第2版)

荷尔德林

字体:16+-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诗人。他自幼失怙,生性温柔敏感。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期间,与谢林、黑格尔同室相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793年,他由神学院毕业。由于不愿从事牧师职业,他当起了家庭教师。1807年,他的精神彻底失常,从此过着平静的生活,直至1843年病逝。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有《莱茵河》《归家》《漫游者》等。

在荷尔德林的诗歌里,河流是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风景和人世往往都以河流为轴。河流源自山间,顺着山谷的方向流下,或徐缓或奔腾,流经各个地域。河的两岸有人居住的城镇,都是河流的“孩子”。各地虽是分开的,却由于它的蜿蜒流淌,仿佛又结合在了一起。在这首《莱茵河》里,莱茵河俨然是鲜活的生命——是神灵之子。这种幻化,源于诗人对于自然界具有独特的感知。

整首诗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分别是第1—9节,第10—14节和第15节。第一部分歌咏莱茵河这个自然界里的“半神”,第二部分进一步歌唱人间的“半神们”,尤其是卢梭,他们都是这条莱茵河的子孙。最后一个部分是献给诗人的朋友辛克莱尔的。

第1节是“我”与“他”(莱茵河)遭遇的图景:坐在阿尔卑斯山间的森林外缘,“我”感觉到了“他”的“命运”。接下来数节,生动地勾勒了“他”由小小源头喷薄成长为大河的过程,特别着意于“他”的自由的意志。莱茵河还在年幼时,就哭喊着追求自由。第一部分除了描写莱茵河的自由奔腾以外,诗人还同时在朝拜神灵(那“更伟大的”)。在诗人(或“我”)看来,是那更高的神灵赋予莱茵河以自由,尤其在自由的追求中找到已安排好的归宿。莱茵河作为“半神”其象征意义就在于,在自由的追求中最终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同样也是这首诗第二部分的主题,人也要平静而且欢快地接受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