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1783年,布莱克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诗的素描》,1789年,第二本诗集《天真之歌》出版。1794年,他完成了最重要的作品,诗集《经验之歌》。
在《诗的素描》和《天真之歌》中,诗人是大自然、爱情与普通人生活的热情讴歌者。在他的笔下,大自然呈现出丰富的形态,春天是天使的降临,他与韶华大地构成情恋的关系(《咏春》),夏天使万物繁盛,其性犹如赤红的烈马,热烈、狂放(《咏夏》),秋天负载着金色的果实和成熟的美(《咏秋》)。他的以“歌”命名的一组诗歌,歌唱了美妙的爱情。《牧人之歌》《老牧人之歌》等诗作描写英国乡村普通人的游戏与娱乐,其中歌唱的牧童,捉迷藏的孩子,甚至小鸟也是快乐的。
布莱克1794年完成的《经验之歌》,把“经验”——现实的烦恼和痛苦——纳入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因而现实感和批判色彩增强。但诗人并没有沿着现实批判的路子一直走下去,而是把“天真”与“经验”、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理解为人类灵魂中两种对立状态,继而又把这种对立发展成为“创造力量”和“吞噬力量”的对立。他认为这种对立并不意味着彼此否定,世界万事万物相反相成,在对立统一中存在,“无对立则无进步”,因而对于人类生存都是必要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同名、同题材、同主题的诗处处体现了这种对立:幼童的欢乐和幼童的痛苦的对立,盛开的鲜花和衰败的玫瑰的对立,羊羔与老虎的对立,上帝的形象和人类画像的对立……这种精心设计的对立满足了布莱克的哲学玄想,但现实的苦难被他如此解释,其进步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伦敦》描绘了伦敦地狱般的图景:每一张脸上“都浮现着衰弱”,孩子们发出“惊恐的啼叫”,兵丁们在“叹息”,妓女在“诅咒”,教堂“污黑”,“鲜血飘下宫墙”,有重要的现实批判和认识价值。《老虎》有着丰富的思想寓意。它描写了虎的形体乃至智力的创造过程。布莱克笔下的虎,并非自然界中普通的动物,它无疑是某种奇迹,代表了一种非凡伟大的力量。诗人用强有力的问句,铿锵有力的节奏,歌颂了这种震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