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其指导思想为民主主义,具体为孙中山归结的三民主义。但是,在革命发展过程中,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一,思想杂陈。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流播。这两种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产生过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国粹思想趋向保守,无政府主义则是过激。然而,历史现象又是复杂的。国粹派的主要人物章太炎曾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的一些作品有着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另一个主要人物刘师培更为突出,他既大力宣传国粹,又狂热鼓吹无政府主义。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来衡量,刘师培既是保守,又很激烈。换句话说,是既偏右,又极左。这种现象,在近代中国并不罕见。就刘师培来说,他的无政府主义最终归于复古主义。他和章太炎一样,都跟孙中山、同盟会闹分裂,而且走得更远,乃至变节投靠清方。辛亥革命后,刘师培参加发起“筹安会”,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兴起,他办《国故月刊》,以“国故”对抗新文化。从宣传国粹到鼓吹“国故”,虽不能等同视之,但其间自有一脉相承之处,而不是截然两橛。刘师培的这种现象,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在近代中国,不仅封建势力顽强地存在着,封建思想意识也浓厚地笼罩着社会。即如自称“激烈派第一人”的刘师培,仍然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他的无政府主义不免带有封建性的特色。这就是“死”的拖住“活”的。
这里无意也不可能对国粹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作全面的论述,只不过是由之引发的片断感言而已。国粹思潮是清末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学术界对它虽有所研究,但不够系统、全面,评价也不一,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对这股思潮简单地予以否定,并不符合历史实际。至于怎样的评价才恰当,不仅是史实问题,还有认识问题,方法论问题,甚至有感情问题。所谓感情问题,就是说研究者对他的研究对象往往容易偏爱,带着感情色彩而影响了客观性。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当然说起来容易,做到并不容易,需要努力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