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VP无”见于南北朝时期,不过数量极少。如[2]:
(1)世间羸瘦,有剧我者无?(元魏·慧觉《贤愚经》卷一)
(2)不知彼有法无?(吴·支谦《佛说义足经》卷下)
至唐代,“VP无”逐渐多起来。如:
(3)江花未落还成都,肯访浣花老翁无?(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4)遥知天上桂花孤, 试问嫦娥更要无? (白居易《东城桂三首》)
(5)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
例(3)~例(5)这些“无”是否定词还是语气词呢?诸家观点不一。王力认为是语气词[3];太田辰夫认为“无”如果用在以“有”为述语的句子是否定词,能够用在一般句子中时就是语气词[4];伍华认为都是语气词[5];吴福祥认为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否定词,句子为反复问句,一类为语气词,句子为是非问句和测度问句[6];孙锡信认为这些“无”兼有疑问和否定的功能[7];杨永龙的分析最为具体(见后文)[8]。
我们认为这一时期还处于演变的状态中,具体到一个个“无”,有些是否定词,有些是语气词。因为这一时期句末“无”既有承继南北朝以来较典型的否定词用法,如“不知能有**无”(王缙《九日作》),也有较典型的疑问语气词用例,如“擅入朱门莫怪无”(白居易《题西亭》)。特别是同期还出现了“麼”“磨”“摩”等音变字。如:
(6)损失酬高价,求嗔得也磨?(王梵志《借物莫交索》)
(7)众中遗却金钗子,拾得从他要赎麼?(唐·王建《宫词》)
(8)今时于会中还有怀疑者摩?(五代·静、筠《祖堂集》卷十一)
关于“无”的音变,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无”在《广韵》里为武夫切,微母虞韵,中古音为“mju”,上古属于明母鱼部,音为“mjag”。随着北方话中轻唇音从重唇音中分离出来,“无”的语音也出现了分化,否定词“无”遵循一般音变规律从重唇音变为轻唇音,主要元音也发生了变化,而句末语气词“无”仍保留重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