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来的疑问语气词系统与南北朝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之一就是“乎”“耶”的明显萎缩,这一变化也直接促进了“无”的语法化进程。我们利用检索软件对《全唐诗》中的句末“无”进行了检索,共得200余例,特别是中唐时期的白居易诗有58例、元稹诗10例[14]。如:
(15)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白居易《东城桂三首》)
(16)幸有桃源近,全家肯去无?(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考虑到诗歌与实际口语的语体差异,那么这一使用频率是非常高了。从南北朝后期初见“VP无”,到元白诗中出现如此多“VP无”,其间的变化可见一斑。“无”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无”的词义泛化及“VP无”句式的主观化上。元白诗中有很多“VP无”疑问程度很低,问话时的倾向性却非常明显。如:
(17)今日正闲天又暖,可能扶病暂来无?(白居易《答张籍,因以代书》)
(18)拟提社酒携村妓,擅入朱门莫怪无?(白居易《令公南庄花柳正盛,欲偷一赏,先寄》)
(19)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元稹《过东都别乐天二首》)
例(17)白居易邀请张籍一游,先说今天有闲,再说天气很暖和,最后问张籍“可能扶病暂来无”,希望张籍能来的愿望非常强烈。例(18)白居易想到令公庄园赏花柳,也是先入为主预先设定对方不会责怪(或怪罪)自己,“擅入朱门莫怪无”看似问句,实则更多地是告诉对方自己要去、希望对方确认罢了。例(19)也不是问对方(白居易)以后还有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是因为和对方感情太深,更担心以后见面的时间无多,故而相聚不舍离别。“知得后回相见无”实则是无疑而问,更多的是一种感慨。从元白诗可以推测,中唐时期语气词“无”已经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