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提琴欣赏十八讲

第十二讲 诞生在欧洲他国的小提琴创作天才

字体:16+-

一、柴科夫斯基:俄罗斯音乐在他的笔下闪烁出美感

聆听柴科夫斯基(P.Tchaikovsky,1840—1893)的音乐,总能在其中感觉到几分忧郁,这位俄罗斯伟大作曲家的内心非常的敏感,从小远离双亲、14岁时母亲去世,都为他的童年蒙上阴影。他22岁才开始学习音乐,此前一直学习法律并在司法部工作。懒散的生活状态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柴科夫斯基尝试在音乐中寻求一些解脱。最初,他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并没有太大的自信,作品演出后,他很在意观众们的反映,他害羞的性格让他不懂得怎样和人接触,因此他的爱情之路也非常的坎坷。37岁时,他同自己的爱慕者结婚,但还没有过蜜月期,他便无法忍受,濒临崩溃,甚至企图投河自尽。柴科夫斯基向往的是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在他生活十分困难的时候,富孀梅克夫人出现了,给予他巨大的支持,不仅使他的物质生活得以维持,还在精神层面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并使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生涯走向辉煌。他俩的美好关系持续了十三年,这十三年中他们只不经意地见过一面。柴科夫斯基非常看重他们的这种感情,当十三年后梅克夫人停止对他的资助并与之断绝联系后,他感到特别的绝望和无助,并于三年后身亡,至死都对梅克夫人念念不忘。

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小提琴作品不多,但唯一的一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如他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这正是因为他音乐中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特征,是一种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风格特点。他还善于运用动人的民间曲调,音符中常常洋溢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气息。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这种风格的典范之作。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起初,柴科夫斯基将作品交给匈牙利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利奥波特·奥尔,希望他能够首演。但这位在俄国红透半边天的大师却对这部作品的反应非常冷淡,并断言这部作品在技巧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小提琴大师的悲观评价似乎是一把大锁将这部作品封存了起来,三年后才由柴科夫斯基的好友、小提琴家阿多夫·布洛茨在维也纳首演。首演并未获得成功,更让柴科夫斯基感到郁闷的,是评论家汉斯·力克攻击性的语言:“我们看到的只是丑陋的面孔,听到的只是吼叫的声音,就像嗅到杂醇酒,菲特烈在批评那些不严肃的绘画时说:‘看上去,那些画散发出臭气。’柴科夫斯基的乐曲也使我们首次感觉到仿佛要散发出臭气了。”对于这种结果,布洛茨并没有放弃,他到各地演出这部作品,终于使这部作品的真谛被人们发现,后来成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柴科夫斯基最终将这部作品献给布洛茨,感谢他为此做出的巨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