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小说最重要代表人物。
一、生平与创作
海勒于1923年5月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科尼岛上一个俄裔犹太移民家庭。他祖籍俄国,1913年他父亲伊沙克·海勒为躲避沙皇迫害,举家迁移北美。海勒4岁丧父,家境困窘,母亲和姐姐为供他上学读书,不得不四处打工;但13岁时海勒还是辍学,去当邮差谋生。他很小就对文学产生兴趣,10岁到19岁,海勒参加了当地一个叫“互忠社”的社团,成为年龄最小的成员。这段经历也深刻影响到海勒以后的创作,他创作中的荒诞感与反讽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即受这个“康尼岛文艺复兴组织”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岁的海勒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空军轰炸机投弹手,被派往美军地中海战区空军第12大队的科西嘉岛军事基地,回来晋升为空军中尉。战争过程中的生死经历及体验感受,为他以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战后退伍,海勒与雪莉·赫尔德结婚。根据美国军人教育法,他利用军人津贴上了纽约大学,成绩优异,获文学学士学位,回来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和英国牛津大学。1950—1952年间,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此后又在《迈克尔杂志》《纽约时报》当广告撰写人,兼任《迈克尔杂志》推销经理,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在参军以前,海勒就有志于文学创作,有靠卖文为生的想法,甚至还尝试过短篇小说创作。还在 “互忠社”时,身边许多“兄长”成为作家、小说家、影视制作人之类文艺名流,他深受鼓舞和影响。据海勒当时一位叫丹尼尔·罗索福的“兄长”回忆,当年自己浪漫反叛的性格和喜欢插科打诨的言谈习惯,都可以在海勒后来小说人物的言谈举止中见其身影,并影响了海勒文学语言风格的形成。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发表后,罗索福发现,不仅其中的许多语言来自“互忠社”成员的日常对话,而且人物的一些重要思想活动也是源自海勒在“互忠社”经历的所见所闻,如主人公尤索林看到战友斯诺登的内脏从腹腔流出时产生了人的灵魂一旦离开躯体就会变成一堆垃圾的想法;尤索林为逃避当“垃圾”的命运,为生存而斗争的行为等等。罗索福还发现,该小说的另一重要人物迈洛的原型是“互忠社”成员之一的比恩锡,迈洛和比恩锡像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在处世行为上都信奉一切都是“供与求”的关系,也遭遇了类似当年比恩锡商业冒险失败的事件。评论界也注意到,海勒在“互忠社”时最好的朋友及“兄长”乔治·曼德尔,对海勒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影响。海勒成名后,他的朋友们发现并总结了他的个性与“黑色幽默”的关系。海勒生性俏皮幽默,又忧郁重重;既渴望友情,又厌烦交际;既怕穷想发财,又怕发财后变得冷酷;既不喜欢出名,又担心被人冷落;既嘲笑死亡,又因为目睹死亡而消沉;既向往权力的威严,又对权力敬而远之;既爱开独出心裁的玩笑,又时常弄得自己郁郁寡欢……这种复杂性格对“黑色幽默”可谓再适合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