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人的行为仅仅是引起你的情绪的外因,你如何反应这个外界刺激,取决于你的内因,取决于你具有什么样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
每当我们感到不愉快、不开心的时候,往往容易不由自主地从外界找原因。很少有人知道,应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的根本。
多年前,跟随我工作的人里面,有一位30多岁的女士—彤。当我发现彤承担的那部分工作,需要她学习一些有关网络方面的知识,就给她写了一封e-mail,鼓励她学习。信的内容如下: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建议你上网搜寻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果你不熟悉网络,可以请教×××。我们的事业艰难而宏大,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事物也太多,对吧?
没有想到,彤接到我的e-mail以后,回信说:“你的信,使我变得很压抑、很自卑……”天晓得,如果换了谁给我写这样一封信,或者我给任何其他员工、研究生写同样内容的信,大家都会挺高兴的,认为自己受到了关注与指导,会立即去学习,增强自己。可是彤怎么会有如此的情绪反应呢?此后,我注意到,类似的事情,屡屡在她身上发生。甚至,她还认为别人应该向她赔礼道歉,以解除她的痛苦。
渐渐地我意识到,彤的年龄虽然已经是中年,但是心理年龄依然比较幼稚。因为她的情感反应,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自己不小心撞在桌子上,碰疼了头,会大哭着去打那个桌子,认为是桌子把自己弄痛了。这也是人在最初学习对付物质世界时的本能。又如,一只虫子在咬我,我感到又疼又痒,于是会立即把虫子轰走、打死,免去被它叮咬的痛苦。如果我吃一个果子,突然开始肚子疼,我会马上停止吃,甚至有呕吐反应,把不适宜食用的果子排出体外。虫子和坏果子是造成我痛苦的原因,排除它们,使我不再痛苦。我们容易本能地使用同样的模式,对付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