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9日接近中午时分,我登上了从科布伦茨逆水开往美因茨的游船,全长1390公里的莱茵河无论是蜿蜒的河道还是两岸的景致只有这一段被公认为绝美。在游船起航的时候,一抬眼就看到船的右侧同时起航了另一条,船名是叫做莱茵的黄金(Rheingold)的,这个豁然开朗的名字让我的注意力立即转向,于是我站到了甲板的左侧,虽然船上的喇叭里响彻着舒曼的《莱茵》,但我在向莱茵河中间凝望的时候,我却想着瓦格纳在河底的指环。
河水十分清澈,河面的碧波似乎要衬映河底的黄金,这些粼粼碧波正在不断地提醒着一系列几十年前的代价,尼伯龙根族用其打造的指环之光反衬了现代工业迅猛发展之时所形成的那些化合物,20世纪中叶德国境内有三百多家工厂向莱茵河倾泻了共计有三千余种的工业废水和废料,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积极治理莱茵河又恢复到沙鸥翔集和锦鳞游泳,但那些流入大洋尚未被海水消化完毕的废物呢?那些在大洋深处不溶于水的废汞以及硫化镉和氢氧化镉呢?
加拿大导演罗伯特·卡森(Robert Carsen)的科隆版《指环》显然旨在强调那些污染,于是在序幕的时候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摆满了大量肮脏的油桶、染料瓶、废旧轮胎、汽车底盘、化工原料罐等已经没有放射性的废铜烂铁,我认为这些影响视觉和感觉的物件就是从莱茵河畔流到大洋深处除了永久驻扎已经无处可去的那些弃物。一些身着20世纪50年代风衣,头戴20世纪60年代礼帽的男男女女,鱼贯地从舞台的左侧走向右侧,他们的行走与莱茵河水的流向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边走便顺手把正在看的报纸搓成一团扔到了地上,另外的人又相继扔出了喝光的酒瓶,吐出了嚼烂的口香糖……卡森版的《莱茵的黄金》就在这样一种有别于其他版本的序幕中开始了它的寓意。纵观四个晚上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只有在以壁炉前面的大班台为主轴展开剧情时的三个场景,无论道具或服装还算是洁净的,其他所有的场面都类似于残酷不已和污浊不堪的环境污染,三个莱茵少女的褴褛衣裙和已被腐蚀成千疮百孔的长筒丝袜告诉我,在节能减排的低碳时代里,卡森是在用绝大部分场景的龌龊去比对洁净,在这个目的上,卡森的编排让他的《指环》至少成功了一半,他打造的指环尺寸也毫不夸张,戴在齐格弗里德手指上的指环与常人手上的大小无异,卡森在这个版本里所强调的,并不是《指环》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