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丰子恺:《艺术与人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4.[德]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 参见Stuart Hall.“Encoding and Decoding in Television Discourse,”in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seco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1993,pp.507~517。
[2] 参见康晓光等:《中国人读书透视——1978—1998年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 (清)叶燮:《原诗》,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下卷,58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王一川:《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载《文艺研究》,2007(8)。
[5] 参见王一川:《文学理论》,32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4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7] [德]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2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 参见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168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 [美]列奥·斯特劳斯:《什么是自由教育》,见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0]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 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见《艺境》,21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