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不适合听马勒。试想想,在雨天,马勒交响音潮伴随雨水汹涌而下,不管这雨水是大还是小,热烈还是阴冷,都会带给听者全湿的感觉。读读与马勒有关的文字吧,比如马勒写给妻子的信件、评论家写马勒的传记,大可不管外面**雨霏霏,—何况昨日,到了大雪的日子,外面的云飞得很低,似在酝酿一场更盛大的萧飒和寒冷。在室内,读一读这本《忆马勒:回忆录与书信集》就温暖多了。今年开春我去上海听美国指挥家卡普兰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年终我又有幸读到了这本《忆马勒:回忆录与书信集》,在马勒逝世一百周年的日子,文字带给了我音乐以外的马勒。读一读百年前阿尔玛和马勒在维也纳酝酿的情爱(书的第一部阿尔玛·马勒:忆马勒),再读一读马勒写给阿尔玛的书信(书的第二部:古斯塔夫·马勒:致阿尔玛·马勒的书信),你想到同为奥地利人的卡夫卡和女友密伦娜了吗,以及他们之间的情书来往?这就对了。但,阿尔玛·马勒和古斯塔夫·马勒非后二位也首先两人是夫妻,卡夫卡和密伦娜是恋人关系,你尽可以对阿尔玛和她的五大情人关系大加挞伐,以致对阿尔玛在回忆录中所写的“马勒纪实”不无微词(喜欢马勒的人肯定偏向马勒)。其次本书从阿尔玛角度回忆马勒,始于他们1901年在维也纳的一次邂逅,终于1911年马勒去世共10年时的夫妻生活,也是马勒创作最丰沛的时期;马勒从认识阿尔玛时起留下日记,将她作为自己的倾述对象虽不能与卡夫卡和密伦娜书信相提并论,亦为音乐家中不可多得的好文字。
书的第一页是马勒生前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1911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轮船上,马勒头戴礼帽,手持柺杖,脚穿皮靴,身体倚靠在轮船的护栏上。蜡黄的脸,与同样发黄的天色映衬,先天性心脏病使得这么一个大天才虚弱不堪,从照片上可以瞧见死亡的阴影。我们想起马勒交响曲里描写死亡的许多篇幅,大女儿玛丽五岁死于白喉的190年被阿尔玛描述为“痛苦和恐惧”的一年。与死亡对应的是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一张照片中有美丽的湖畔小屋,宁静、朴素,与水相依,马勒有一段时间居住在小屋里,创作了《第二交响曲》和《第三交响曲》。目录前一张是马勒墓碑照片,维也纳格林岑公墓,墓碑简简单单,只有他的名字“Gustav Mahler”,镌刻在大理石顶端。马勒去世前叮嘱家人:“那些来寻找我的人知道我是谁,其他人不需要知道。”卑谦了,但卑谦后面是一颗隐忍的心。读完这些照片后开始读两篇序,李欧梵先生写的推荐序《音乐巨人马勒》,作为一位超级马勒迷,李先生掌握的马勒资料非常翔实,从书到唱片到影碟娓娓道来,最后一定要在他钟爱的纪录片上落定。本书译者高中甫先生写了篇译序《阿尔玛·马勒-韦尔甫和她的〈忆马勒〉》,十年前他翻译的一本《古斯塔夫·马勒 未来的同时代人》曾一度被马勒迷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