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乐会见:聆听古典

序 音乐,会见

字体:16+-

我一再地告诉他们说,音乐,会见。

这本书最初由一些零碎的片段构成,取名《音乐书》开头一句“肖邦的《船歌》”,依然是名词,我找到写作时间,2005年7月26日,那天听一首肖邦钢琴曲,而我现在在听莫扎特《安魂曲》,切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奏。本书里提到最多的指挥家切利比达克,他的演绎颠覆了我过去积累起来的有关古典音乐的记忆,他给我端出来一道命名为“切利比达克”的音乐特色餐:布鲁克纳、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舒伯特、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瓦格纳、巴托克拉威尔、德彪西、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耶夫、弗雷,我根据收集到的唱片先后次序排名。本书第一位出场的作曲家是马勒。我听马勒有些年头,贯穿了我十几年的聆乐生活,而切利比达克从来不指挥马勒,他认为马勒一味追求宏大,而失去了那种点点积累直至辉煌的音效,切利比达克在布鲁克纳那里得到永生。唱片里的马勒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了,音响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缺少现场三要素:指挥、乐团、音乐厅,他们是存在于音乐以外,音乐的诠释人。我的现场“马勒”十分有限,只听过三场,我也不是逢“马”必听的马勒粉丝。我对音乐会有苛刻的要求,先挑指挥,其次乐团,曲目排最后,三要素缺一不可。我的理想是到音乐厅里听完马勒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指挥家起码是伯纳德海丁克级的人物。瓦格纳排在马勒后,我看过的一场歌剧《女武神》,只有在看过瓦格纳歌剧后才有底气说,我听懂了。我没有瓦格纳记忆,因为他三年前才出现,瓦格纳只有现在时,他被安排在汽车音响里,我边开车边欣赏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舍》,瓦格纳吻合了地面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