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萨尔斯与巴赫,如果不能把话说得简短,就得写一部书。通过巴赫,卡萨尔斯为大提琴打开独立之门。他重新发现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以此改良了演奏技法,提升了大提琴地位。
从1890年在一家杂货店发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开始,这位谨慎的加泰隆尼亚人研究了12年。在漫长的12年中,每想到这一组曲,即使在咖啡馆演奏,他都多了一份沉静与光荣(有些作品如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确实可以使人们安静并高尚起来),到作品公开演出时,最初那个小男孩已经是25岁的男子汉了。
他认为大提琴演奏中的任何旧规都可以打破,技法只是达到完美效果的手段,因此要使弓法多姿多彩而不是限制它们。之前大提琴演奏技巧僵化:双臂绷紧,手肘紧贴身体两侧。卡萨尔斯以自由的方式演奏,抬起右臂,手肘悬空,好像随时准备拉出乐曲。他很不喜欢把琴弓放在琴弦上。在准备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序曲主题时,卡萨尔斯的琴弓先在空中斟酌一阵子,然后迅猛地向琴弦冲击,而从不安稳地搁在琴弦上(这让我们想到富特文格勒那在空中犹豫的指挥棒)。所以,有人说他把弓法变成了“箭法”。但这并不是指卡萨尔斯是“凶狠”的演奏家。他无数次演奏巴赫、贝多芬渗透英雄主义的作品,但卡萨尔斯的巴赫和贝多芬,是那么神圣而美丽。他是战士,但从未把这些作品当成武器。
小提琴家斯特恩说过,“他使我们认识到,一个音乐家可以用诚实、美丽、优美、凶猛和脆弱的方式去演奏——这一切的总和,都对所演奏的音乐怀着毫不含糊的尊敬和忠诚”。
卡萨尔斯提升了大提琴的独奏地位。之前,几乎没有职业大提琴独奏家,大提琴演奏曲目也很有限。在他之后,大提琴协奏曲目与演奏家江山代有才人出。众多学子主修大提琴,更有众多音响迷喜欢大提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