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皮书: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第三节 《藏地密码》:破解“好莱坞密码”

字体:16+-

尽管有人指责《钢铁侠3》“不尊重中国市场”,但它却正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并讨好中国观众才在谋求合拍未果之后炮制出了一个中国“特供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基于同样原因,近年来的戛纳电影市场的中国展台可谓门庭若市,但绝大多数来客都是带着合作和合拍的目的,或刺探市场行情,或兜售自己的项目,说到底还是为了找钱。中国及其超过十亿的消费者已经被世界各行各业视为一个唯恐趋之不及的“新兴市场”,这当然也包括好莱坞。好莱坞的制片人都在蜂拥进入中国,为融资机会而来,为合作项目而来,更是为“中国观众”而来。

如果说从前端而言,制片人是电影产业的建筑材料,那么从终端来看,电影产业的建筑材料则非观众莫属。可以说,好莱坞的百年成功即是培育观众的成功。百年实践令其培育了以英语影片为娱乐主食的本土观众和西方主流观众,而在美国本土和西方主流市场连年式微的当下,中国则被其视为赖以补缺的新的掘金之地。于是乎,对中国观众趣味的研究,对中国观众的培育,已经成了他们的重中之重,甚至成了不少大学的必修课。抓住观众就等于抓住了市场。尽管通过过去20年的培育,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确拥有了一批忠实而固定的拥趸,但从过去两年来中国市场上国产影片连续挫败好莱坞大片的市场现实来看,这批曾经忠实的观众却大有流失之虞。这便使得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觊觎变得更加急不可耐,各种迎合和取悦已成其重大行为表征,以至于西方主媒甚至发出了“好莱坞为何要向中国磕头?”的质疑之声。

回顾历史,好莱坞的制片管道中所流淌出来的各类作品中,从来不乏贬损中国甚至妖魔化中国的片目,然而在重返中国市场之后的二十年来,好莱坞的中国观却一直在随着中国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过去十余年来,中国市场的“钻石矿效应”不断“井喷”之后,好莱坞视点中的集权主义中国便演化为一个重大的增长机会。由于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中国市场的博弈实力便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其故事策略、话语方式和价值取向,迫使其对影片内容进行调整。去年上映的《纽约客@上海》被《纽约时报》称为一个连通中国的“插销”,标志着好莱坞中国策略的彻底转型及其针对中国市场的自审意识的确立。除了内容的迎合,演员和外景选择也尽量观照中国市场,于是乎我们便能看到中国明星和中国外景频现好莱坞大片。诸多“白旗”和“橄榄枝”表明,那个妖魔化中国的时代已经结束。